「低咖啡因」咖啡是怎麼做出來的呢?
喝咖啡是很多人每天必喝的飲品,不止是為了提神,更是一種生活習慣!可是也有很多人喝了咖啡會感到心悸,太晚喝會失眠等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人們不斷研發降低咖啡因的方法。
起源與發展
德國化學家費里德里希.費赫迪南.倫格(Friedlieb Ferdinand Runge)在1898 年發現咖啡因。自十九世紀末以來,科學家不斷研究如何抑制咖啡因的作用,想去除咖啡因成分並保留咖啡中其他物質。1903 年,咖啡商羅賽.魯斯(Ludwig Roselius)首次將去除咖啡因的豆子商品化;此項技術經過不斷改良之後逐漸成熟。
目前,市場上的低咖啡因咖啡製作方式分為以下三種:
1.化學溶劑萃取法(傳統法)|分為直接與間接兩種方式。
直接萃取法是將乾燥的咖啡生豆以蒸氣濕潤或浸泡熱水打開毛孔,再將生豆浸泡在溶劑中,待溶出咖啡因後再加熱使溶劑和水分揮發掉;
而間接萃取法則是將生豆浸泡熱水,溶出咖啡因和各種氣味分子,再將浸泡生豆的熱水與溶劑充分混合溶出咖啡因,加熱咖啡液去除溶劑與咖啡因後再將生豆浸泡回去,讓生豆重新吸收流失的成份。
2.水萃取或瑞士水處理法(SWP)
這種方法於1933 年發明,不需藉由化學溶劑,並且在八○年代商業化,註冊商標為瑞士水處理法(The Swiss Water® Process)。
將第一批咖啡生豆浸泡熱水,萃取出咖啡因與所有芳香分子,再用活性碳過濾掉咖啡液中的咖啡因,保留其他的小分子。接著將第二批生豆浸泡在以去除咖啡因的咖啡液中,此時因濃度差,僅咖啡因會被萃取出來,芳香分子會保留在豆子中。
將咖啡液中的咖啡因再次過濾掉,接著處理第三批生豆,以此類推進行。
3.二氧化碳高壓萃取法|成本高,價格昂貴
將咖啡生豆浸濕後放入300個大氣壓和溫度為65°C的容器中,並於與水和二氧化碳發生作用。在這種壓力和溫度下,二氧化碳是一種超臨界流體,其性質介於氣體和液體之間。
咖啡因會溶解到二氧化碳里,但是產生咖啡香味的化合物大部分不溶於二氧化碳,而是保留在咖啡豆中。接著用另一個單獨的容器,將咖啡因從二氧化碳中洗滌出來。
Mokarabia的低咖啡因咖啡使用瑞士水處理法,為台灣的咖啡愛好者提供保留最完整咖啡香氣
參考資料:
1. 《關鍵評論The News Lens》【圖解】四張圖看懂如何生產低咖啡因咖啡豆
2. 《維基百科》脫咖啡因處理
3. 《Compound Interest》How is decaffeinated coffee made? The chemistry of coffee decaffeination